現代物流發展的新趨勢
2017-06-16 來自: 上海拓野物流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1083
現代物流是伴隨社會化大生產進程產生和發展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貿易范圍的擴大,其功能也在不斷拓展,服務領域不斷延伸,因此現代物流的發展呈現出一體化、網絡化、智能化、專業化、社會化、國際化等趨勢,由于這些趨勢大多數也呈現于許多其他產業的發展軌跡之上,而且在這些方面前人已有較多論著,本文不再重復。
現代物流業存在于國民經濟體系之中,但又具有區別于其他產業門類的獨特產業特性,它是一個復合產業,依附于其他產業,具有明顯的外部性等等,這些產業特性必然使物流業的發展有著個性化的獨特趨勢。隨著產業環境、服務對象以及產業自身的發展變化,現代物流正呈現出許多新的發展趨勢。
一、產業布局:新的物流中心伴隨產業轉移而興超
現代物流這種先進的管理模式首先是從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發展起來的。在這些地區,隨著產業規模的擴大、分工的細化,要求物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環節之間更為順暢地流轉。在需求的引導下,現代物流逐漸發展、成熟起來,一些大的物流中心也在這些地區逐漸形成。
但是,產業的積聚也使這些地區的土地、原材料、勞動力等生產成本不斷上升,資源約束也日益凸現,于是大批產業特別是對原材料、勞動力投入量較大的制造業開始從這些地區轉移出來,而承接這些產業的基本都是經濟相對欠發達,擁有大量廉價原材料和勞動力的地區。
以制造業為主的這些轉移產業生成的物流量巨大,對物流服務需求旺盛,因此,產業的轉移必然引起物流中心的轉移。海運是國際物流最主要的載體,20世紀90年代以前,全球的大型港口主要集中于歐洲和北美,但近些年來亞洲港口以令人驚訝的速度成長起來,如今,全球最繁忙的集裝箱港和遠洋班輪航線都集中于亞洲和太平洋地區,這些港口絕大多數都是具有綜合物流功能的第三代港口。這些地區以港口為核心,整合其他運輸方式,拓展各種物流服務功能,成為新興的國際物流中心;這些物流中心又通過國際航線的延伸和信息的交匯構筑了覆蓋全球的物流網絡。
由于國際間的產業轉移是發生在國與國之間的,發達國家轉移出來的產業首先落戶于發展中國家區位條件相對較好、物流環境相對完善的地區,而這些地區會因為承接了轉移產業而使經濟發展加速,同時其本地產業也依靠外來資金和技術的注入而迅速成長起來。因此,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達地區其產業達到飽和所經歷的時間一般要比發達國家短,由此也加速了產業二次轉移的進程,即從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達地區轉向相對落后地區。伴隨產業的二次轉移,新的物流中心又會在承接產業二次轉移的地區興起。
二、產業分工:物流/產業由水平分工轉向垂直分工
物流業是一個復合產業,它是在運輸、倉儲、包裝、加工等多個傳統產業的基礎上整合發展而來的,因此,過去物流/產業內部分工一般是水平橫向的,即按照功能進行劃分,而物流供應商也是運輸企業、倉儲企業、配送企業、裝卸公司等這些具有單一功能的傳統物流企業。但是,隨著現代物流理念的發展,整合了各種物流服務功能的現代物流服務模式也應運而生,并且逐漸取代了傳統物流服務模式的主體地位。物流服務主體也由功能單一的運輸、倉儲等傳統物流企業,發展到具備運輸、倉儲、配送、加工等多種服務功能的綜合物流企業,物流/產業水平分工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
與此同時,物流需求時間與空間跨度的不斷加大促使物流網絡不斷擴展,物流服務范圍不斷擴大,而“門到門”、“JIT”等物流服務理念的產生又要求不斷提高物流服務的專業化水平和運作精度。在這種情況下,很少有物流供應商能夠在構建覆蓋全球物流網絡的同時,又在所有網點建立起綜合各種功能的物流服務企業,再加上不同國家物流市場準入條件的限制,物流企業獨立建立縱向的經營鏈條難度很大。因此,物流/產業只能依靠垂直分工來整合和完善整個系統,形成國際物流、區域物流、國內物流乃至地區物流的垂直層次結構。如今,許多跨國物流集團與當地物流企業之間就已經建立起_r這種垂直縱向分工關系,這些大的集團布設了覆蓋全球的物流網絡,但在許多物流節點上都采用或部分采用向當地物流企業購買服務的方式開展物流活動。這種垂直產業分工模式既降低了大集團開辟新市場的門檻和風險,也充分利用了當地資源,拓展了小企業的生存空間,是雙贏之舉,也有利于物流/產業的健康發展。
三、運營模式:物流管理與設施“軟”,“硬”分離
最原始的物流形態是企業自辦物流,即生產和銷售企業自己擁有運輸工具、倉庫堆場、裝卸機械等物流設施設備,并且這些設施一般只為本企業服務。隨著物流業的發展,出現了企業間的聯合配送,之后又出現了第三方物流,物流開始走向社會化,物流服務供應商和服務對象逐漸分離。但由于第三方物流企業一股都擁有一定數量的物流硬件設施設備,因此,這個階段物流/產業還維持著硬件設施與軟件管理一體化的狀態。
現代物流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第四方、第五方物流,即專門提供物流方案和進行物流人才培訓的企業或機構。雖然這些劃分方法在學術界還有爭論,但是應該看到,那些不依托或者不完全依托物流硬件設施設備的物流服務提供者或參與者在產業內開始涌現,并且其市場份額在逐漸擴大。這種類型的物流服務供應商本身不擁有物流設施設備,但它們會為所服務的企業制定完整的物流方案,然后利用社會物流資源實現方案。還有一些第三方物流企業也在向這一方向發展,它們保持甚至減少自有物流設施設備的規模,與此同時整合社會物流資源服務于自身,也就是變“擁有”物流硬件為“控制”物流硬件。
物流/產業內“軟”的管理、設計與“硬”的設施、沒備相分離,使產業分工更加明晰,提高了服務的專業化程度和服務水平,并且能夠加速市場發育和產業升級,這一物流/產業新的發展趨勢在未來會更加明顯。
四、產業驅動力:物流的經濟效益與社會環境效益趨于—致
傳統物流業發展模式將物流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這樣就使物流具有明顯的外部成本與外部效益。在傳統發展模式下,物流/產業對資源占用、能源消耗只需付出極低的價格,對環境污染的補償十分有限,甚至無需補償,這就造成了物流/產業的外部成本;而物流企業通過采用先進技術手段、設施設備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務質量,節約了資源并保護了環境,企業加大了內部的成本投入,但獲益的是物流服務對象和全體社會成員,如果在無序競爭的狀態下,物流企業得不到合理的補償和回報,這就造成了外部效益。物流業的成本與效益獨立于社會、環境系統之外,而企業具有逐利性,因此必然以犧牲社會利益為代價追求自身經濟效益的最大化。